暖白小屋

标题: 移植后防治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中国专家共识(2023年版)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小屋自习室    时间: 2023-8-15 17:37
标题: 移植后防治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中国专家共识(2023年版)
本文来源:《中华血液学杂志

小屋引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白血病相关科普知识宣传。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予以删除。     


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(allo-HSCT)是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主要方法,allo-HSCT数量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长。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(HBV)的中度流行地区,流行病学数据显示,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(HBsAg)携带率为5%~6%。2017年至2020年,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年发病率为1%左右。HBsAg阳性或既往感染HBV的患者在接受强免疫抑制治疗、化疗、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(尤其是抗CD20单克隆抗体)时存在HBV再激活的风险。而接受allo-HSCT治疗的血液病患者HBV再激活发生风险较其他患者更高。

目前国内仍缺乏allo-HSCT后防治HBV再激活的规范化临床共识或标准。为此,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干细胞应用学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讨论,在回顾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,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,就血液病患者allo-HSCT后防治HBV再激活达成共识,旨在为血液科、造血干细胞移植亚专科及相关医师提供临床指导。

一、定义和流行病学

慢性HBV感染:HBsAg(或)HBV-DNA阳性6个月以上。

既往HBV感染:HBsAg阴性且乙型肝炎核心抗体(HBcAb)阳性。

隐匿性HBV感染(OBI):肝脏/外周血中存在HBV-DNA而HBsAg阴性。根据HBsAb/HBcAb的状况可分为血清阳性OBI(HBsAb/HBcAb阳性)和血清阴性OBI(所有血清学指标均阴性)。

HBV再激活:慢性HBV感染或既往HBV感染患者在allo-HSCT后出现HBV再次复制,HBV-DNA水平与基线相比显著上升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。

HBV再激活的风险依据患者的HBV血清学状况而不同。HBsAg阳性患者接受allo-HSCT具有较高的HBV再激活风险。在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中,移植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高达45%~81%。在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既往HBV感染患者中,移植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为4.3%~40.8%。HBV还可通过HBsAg阳性供者的造血干细胞传输给allo-HSCT受者。在未行干预情况下,以HBsAg阳性供者进行allo-HSCT,移植后患者HBV相关肝炎的发生率高达48%~55.5%。调查发现15.3%的HBsAg阴性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存在OBI,其中73.7%的OBI供者同时存在HBsAb阳性。目前没有接受OBI供者allo-HSCT后患者HBV相关肝炎发生率的报道,但已证实OBI患者在接受抗肿瘤化疗或者其他免疫抑制治疗时存在HBV再激活的风险。


二、HBV再激活的发生机制

HBV经母婴、血液和性接触传播进入人体,在体内复制并通过肝脏特异性受体进入肝细胞内,HBV的核酸进入到肝细胞细胞核中,转变成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(cccDNA)。HBV感染人体后,机体分别经历免疫耐受期(HBV-DNA在体内复制),免疫清除期(免疫系统清除HBV-DNA和识别杀伤感染HBV的肝细胞)和免疫控制期(血清清除HBV-DNA,cccDNA存在于肝细胞中)。尽管血清中清除了HBV,HBV的少量cccDNA仍稳定并持续存在于肝细胞核内。当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,HBV特异性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降低,B细胞产生的HBsAb减少,HBV-DNA在体内再次复制。当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时,病毒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炎性坏死。


三、HBV再激活的诊断和临床评估

(一)诊断标准

HBsAg阳性患者:

① HBV-DNA较基线升高≥ 2 log;
② 移植前血清未检测到HBV-DNA,移植后HBV-DNA≥ 2 log(100)IU/ml;
③ 如果移植前HBV-DNA的基线水平未知,移植后HBV-DNA≥ 4 log(10 000)IU/ml。

既往HBV感染(HBsAg阴性、HBcAb阳性)患者:

①移植前HBsAg阴性,移植后HBsAg转为阳性;
②移植前血清未检测到HBV-DNA,移植后检测到HBV-DNA。

肝炎发作(hepatitis flare)定义为丙氨酸转氨酶≥3倍基线水平且>100 U/L。HBV相关肝炎定义为同时存在HBV再激活和肝炎发作。

(二)临床评估

HBV再激活在临床上既可表现为无症状肝炎,也可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衰竭,导致原计划的免疫抑制治疗中断或者延迟,对原发病的治疗产生负面影响。临床需要在一致的HBV再激活定义下根据HBV-DNA病毒载量改变、肝酶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变化、肝炎相关死亡率、对免疫抑制剂减量(或中断)的影响等来评估HBV再激活的严重程度。HBV再激活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,建议积极与肝病科、消化科、病理科、综合监护室、输血科等开展多学科讨论共同制定临床决策。

(三)鉴别诊断

1.肝脏移植物抗宿主病(GVHD):

肝脏急、慢性GVHD是移植后常见并发症,临床表现为淤胆性肝损伤为主,胆红素升高伴或不伴肝酶的上升,通常以谷氨酰转肽酶、碱性磷酸酶升高为主。急性肝脏GVHD发生于移植后早期,多伴有皮疹、墨绿色水样便等其他器官的急性GVHD症状;慢性肝脏GVHD发生于移植后晚期,多伴有干眼、口腔溃疡、腹泻、皮疹、关节僵硬等其他器官的慢性GVHD症状;必要时进行肝脏活检,病理可见大量异源性T淋巴细胞浸润伴肝内小胆管的损伤和肝细胞的损伤。

2.药物性肝损伤:

需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,排除肝损害的其他原因后,评估可疑药物应用与肝损害的因果关系。目前常用的是RUCAM量表因果关系评分标准。停用可疑药物或清除体内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后肝损害可恢复。移植后应用钙调蛋白抑制剂、三唑类抗真菌药等可能引起肝损伤,需特别关注。

3.肝窦阻塞综合征(SOS)/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(VOD):

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OS多发生于移植后21 d内,主要由预处理相关肝毒性导致。表现为痛性肝肿大、黄疸、腹水、体重增加(≥5%)、水肿等,实验室检查可见高胆红素血症(总胆红素>34.2 mmol/L或2 mg/dl)、转氨酶升高、难以解释的血小板减少,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,肝脏超声、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,必要时需行经颈静脉测量肝静脉压力梯度及肝穿刺活检。

4.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(TA-TMA):

TA-TMA是一类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、微血栓形成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HSCT后严重并发症。可依据乳酸脱氢酶(LDH)升高、蛋白尿、高血压、新发的血小板减少(血小板计数<50×10^9/L或较基线水平下降≥50%)、新发的贫血、溶血、微血管病变证据、终末补体活化(血浆sC5b-9高于正常上限)证据来鉴别。TA-TMA主要累及肾脏,肝脏受累少见。

此外,还需要与细菌或真菌感染、其他病毒性肝炎、非嗜肝病毒感染、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等进行鉴别。


四、造血干细胞移植后HBV再激活防治策略

建议移植前所有患者和供者筛查HBV血清学标志物(HBsAg、HBsAb、HBcAb)和HBV-DNA。

(一)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的处理建议

1.慢性HBV感染患者:

移植前至少1周开始接受预防性核苷(酸)类似物(NA)治疗,应选用恩替卡韦(ETV)、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(TDF)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(TAF)等强效、低耐药药物。抗病毒药物至少持续至免疫抑制剂停药后18个月。移植后HBsAg清除且HBsAb持续阳性的患者,可优先考虑停止抗病毒治疗(建议肝病专科会诊)。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-DNA监测:

① 抗病毒治疗期间每3个月1次;
② 停止抗病毒治疗后前3个月每月1次、以后每3个月1次;
③ 任何时间出现肝功能损害时( 图1 )。可优选HBsAb阳性供者。


(, 下载次数: 2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