确诊白血病后,我们的家庭仿佛被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。在震惊与恐惧中,我们面对的还有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医疗系统:主治医师、住院医师、护士、药师……如何与这些掌握着专业知识的医生们有效沟通,成为影响治疗决策质量、甚至治疗结果的关键。
最好的医患关系不是“顾客与服务者”,而是“战友与盟友”,你们拥有共同的目标:战胜疾病。
今天是世界白血病日
这份指南将帮助患者/家属的你们成为医生眼中专业、靠谱、高效的“盟友”,从而获得更优质的治疗体验。(感觉也是送给医生们的礼物呢)
一、核心基石:
建立信任与尊重的合作关系
信任专业,保持尊重:相信医生做出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基于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,旨在为患者争取最佳利益。即使有疑问,也应以请教和探讨的方式提出,而非质疑和挑战。
坦诚透明,毫无保留:务必告诉医生所有信息,包括:
全部病史:不仅是白血病相关,包括所有基础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、过敏史、传染病史等。
所有用药清单:包括处方药、非处方药、中药、保健品甚至偏方。
真实感受:疼痛、恶心、焦虑、抑郁、经济困难、家庭顾虑等。不要“硬扛”,这些信息对调整治疗方案至关重要。
期望与价值观:最看重的是什么?是追求最激进的治愈方案,还是更注重生活质量的平衡?让医生了解真实的想法。
保持耐心,理解局限:医疗资源紧张,医生可能非常忙碌。门诊时间有限,沟通可能需要分多次进行。医学不是万能科学,存在不确定性,医生无法保证100%的成功。
二、实战技巧
让每次沟通都价值最大化
1. 沟通前的准备:不做“无准备的仗”
指定一名“首席沟通官”:家庭应指定一位主要决策人作为与医生沟通的核心接口,避免信息传递混乱或遗漏。(如何选择治疗关键决策人的文章随后就到)
准备“就诊笔记本”:记录症状变化:什么症状?何时发生?持续多久?严重程度(1-10分)?
列出问题清单:将您所有的问题按重要性优先级列出来,最重要的问题放在最前面问,确保核心问题得到解答。
记录医生指示:专门留出空间用于记录医生的回答、医嘱和下一步计划。
整理资料档案:按时间顺序整理好所有的检查报告、影像资料(CT/MRI片子)、出院小结等,方便医生快速查阅。
2. 沟通中的艺术:倾听、提问与确认
学会有效倾听:听医生讲时,不要打断。注意抓住关键词和核心信息(如诊断名称、治疗方案选择、预期效果、主要风险等)。
夸夸我们的医生,许多医生会善用比喻,学会理解医生的比喻,例如:
解释白血病:把骨髓比作一块“土地”,正常的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是“好苗”,白血病细胞是“杂草”。化疗就像“除草剂”,好苗和杂草会一起被除掉,所以治疗后会有一段“青黄不接”的危险期(骨髓抑制),需要输血、抗感染支持。
解释化疗副作用:化疗药就像“炸弹”,在炸毁癌细胞这个“敌人碉堡”的同时,也可能误伤一些“平民”(正常细胞),导致脱发、恶心。
学会精准提问:避免问“为什么会得病?”这类宽泛的问题,多问聚焦当前治疗的问题:
“这个治疗方案的目标是什么?(是治愈、控制还是缓解?)”
“这个方案相比其他方案,主要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?”
“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有哪些?哪些是常见的?哪些是危险需要立即报告的?”
“我们下一步是什么?什么时候做?”
“有什么临床试验适合我们吗?”
“根据我/我家人的情况,您推荐哪个方案?为什么?”
及时复述与确认:这是避免误解最关键的一步!
“医生,为了确保我理解正确,您的意思是:我们接下来先做A检查,如果结果是B,我们就采用C方案,对吗?”
“您刚才说的这个药一天吃三次,是随餐吃还是餐前餐后?”
带上一位“倾听伙伴”:两人四耳总比一人两耳强。一个人专心问,另一个人专心记,事后还可以互相核对信息。
高效沟通的黄金法则
“黄金一分钟”: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患者最困扰的1-2个症状,让医生快速抓住重点。
“听不懂就问”:医生说了专业术语(如“骨髓抑制”、“微小残留病灶”),立刻打断:“对不起,这个词您能给我们打个比方解释一下吗?”
“复述确认”:对于关键信息(如治疗方案名称、下次返院时间),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:“医生,我理解的是,我们下周三来住院,开始第一疗程的‘XX方案’化疗,对吗?”
3. 沟通后的跟进:确保执行无误
整理笔记:离开诊室后,立即和家人一起回顾整理笔记,明确“要做什么”、“谁来做”、“何时做”。
遵循医嘱:严格按照医嘱用药、进行检查和复查。如有任何困难(如忘记吃药、副作用无法忍受),不要自行调整,应立即联系医生或护士。
4.建立“医患联络通道”
明确联系人:询问医生或护士,谁是主管医生?如何在工作时间联系到他/她?
利用线上工具:很多医院有官方App、小程序、公众号,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查看部分检查结果、在线咨询(适合非紧急问题),减少不必要的奔波。
紧急情况:务必问清,出现哪些症状(如高热、严重出血)必须立即去急诊科,而非等门诊。
三、特殊场景的沟通策略
当获得坏消息时:允许自己和家人感到悲伤和震惊。
可以请求医生“请给我们一点时间消化一下”。冷静下来后,问:“那么,基于这个新情况,我们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?”
当想寻求第二诊疗意见时:这是一个非常正常且合理的医疗行为,绝大多数专业医生都会理解。
如何提出:“医生,我们非常信任您,为了能让家人更安心地配合治疗,我们想再听取一位专家的意见,您能否推荐一位这方面的权威专家?”
做好准备:携带所有完整的病历资料去见第二位医生。
总结:高效沟通的“三要三不要”
要准备:带着问题和资料去见医生。
要提问:不明白一定要问,直到明白为止。
要团队协作:家庭内部统一意见,指定主沟通人。
不要隐瞒:对医生隐瞒信息等于给自己设置障碍。
不要网络信息凌驾专业判断:可以查资料,但要和医生讨论,而非用网上信息挑战医生。
不要期望一次解决所有问题:治疗是马拉松,沟通也是。
特别提醒
针对我们的医疗环境的实用建议
关于“红包”与“关系”:绝大多数正规医院禁止医生收红包。请相信,医生对患者的责任心与红包无关。给予医生最好的“礼物”是信任、配合和按时复诊。
关于“熟人介绍”:如果通过熟人找到医生,第一次就诊时,简洁提及:“我们是通过XXX介绍来的。”即可,随后立刻进入病情讨论,避免冗长的寒暄,浪费宝贵的专业时间。
在这个特别的日子,我们送给大家这样一份指南,是想告诉大家:沟通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。 每一次勇敢、清晰的提问,每一次真诚、理性的对话,都在为您或您的家人争取更好的治疗结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。
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和医疗团队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、信息透明、共同决策的伙伴关系。这份强大的联盟,将是我们抗白路上最坚实的盾牌。 不要吝啬自己的分享欲!快!动动手金手指!往朋友圈和各个病友群转发!
编辑、排版:九九制 | 审核:十七
|